Header Ads

淺談下背痛



文/林洋鈺 醫師

王小姐,37歲,公司職員,經常久坐在辦公椅上處理繁忙的公事。大約從半年前開始,下背部會在一天的工作之後隱隱作痛,回家休息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症狀一直時好時壞。最近公司業績好,王小姐加班次數增加,下背疼痛的症狀也開始加劇,甚至造成睡眠問題,影響生活品質。
極高的盛行率
下背痛是國人常見的問題,百分之八十的人一輩子至少會有一次下背痛的經驗;初次發生下背痛的年齡,多是在2540歲之間,其中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疼痛好轉後仍會復發。根據文獻報告指出,每四個成年人,就會有一個人在近三個月內有過下背痛的症狀。
多樣的臨床表現
下背痛的定義為腰椎兩側的背部疼痛,疼痛有可能只侷限在特定的壓痛點,也可能是大範圍的腰臀疼痛。下背痛的發生並無男女差異,表現從悶悶的鈍痛到尖銳的刺痛都可能;突發性背痛通常與提抬重物或意外事件相關,而慢性背痛則與久坐的生活作息或老年退化相關。
下背痛在幾週的休息調養後多能自行改善,若休息之後症狀仍未明顯改善、伴隨睡眠問題或是有疼痛牽引至腿部的情形時,就會建議求診就醫,以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詳細檢查。
嚴重程度可大可小
依照下背痛的成因,可大致分為機械性疼痛、非機械性疼痛、內臟轉移痛等三大類。
一、機械性疼痛(占九成以上)
肌肉扭傷或挫傷:佔下背痛病人最大比例,多因姿勢不良、背部施力不恰當而導致,通常休息數週即可自行改善。
椎間盤突出:可能造成脊神經根壓迫,疼痛感會牽引至腿部(即坐骨神經痛),可能單側或雙側表現,特定姿勢會加重疼痛,症狀嚴重時會建議手術處理。
脊柱椎弓骨折:常見於年輕人,可能造成脊椎滑脫、脊椎狹窄等表現,若脊柱不穩定的情況過於嚴重,會建議手術固定處理。
脊柱退化、椎間盤退化:退化性脊柱會造成脊柱高度縮減、骨刺形成與椎間盤狹窄。
脊柱壓迫性骨折:常見於停經後年長女性,多因骨質疏鬆症而導致。
二、非機械性疼痛
脊髓炎、脊柱關節炎:可能與細菌或病毒感染相關,亦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表現(如僵直性脊椎炎),需要詳細的臨床評估與檢查。
脊神經腫瘤、脊柱骨轉移:原發性脊神經腫瘤較少見,而癌症的骨頭轉移卻是中老年人背痛的一項重要的鑑別診斷,不可不慎。
女性生殖系統疾病:生殖系統的疾病,有時也會造成骨盆腔的壓迫,以下背痛來表現。
情緒、壓力:情緒與心理上的壓力,也可能會造成生理上的慢性疼痛。
三、內臟轉移痛
膽囊炎:在少數病人會有背部轉移痛的表現。
腎臟發炎、腎結石:表現為單側腰背疼痛,常伴隨發燒、解尿困難、血尿等症狀。
主動脈剝離:典型表現為急性劇烈背痛,部分類型的病人會需要緊急手術處理。
各類影像診斷工具
下背痛的診斷,第一線是醫師的問診與理學檢查,如初始症狀較特殊或嚴重,抑或是症狀於初步治療後(休息、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、復健)無明顯改善,才會建議利用影像評估脊柱與脊神經的狀況。常用的影像工具有X光、電腦斷層檢查、磁振造影檢查等三項,各有其優缺點。
一、X
優點:為第一線的脊椎影像檢查,方便快速,可用於判斷明顯脊柱骨折與脊柱排列不整。
缺點:檢查有輻射線,並且X光片無法顯示肌肉、韌帶、椎間盤、脊髓、脊神經等結構。
二、電腦斷層檢查(CT)
優點:對骨結構有較佳的解析度,可以提供基本脊椎與脊柱旁病灶的判斷,並可提供3D重組影像。
缺點:檢查有輻射線,對於椎間盤、脊髓、脊神經等結構的判斷沒有磁振造影檢查來得好。
三、磁振造影檢查(MRI)
優點:為目前最佳的脊椎影像檢查,解析度極高,對於軟組織有極佳的對比,有利於細微脊椎病灶的早期偵測與鑑別診斷。該檢查不使用輻射線,沒有輻射安全顧慮。

缺點:檢查一般需要時間較長(約15-20分鐘),相對花費較高。

沒有留言

技術提供:Blogger.